普洱茶大叶种和小叶种的区别,为什么大叶种是最适合发酵普洱熟茶的品种

普洱茶大叶种和小叶种的区别,为什么大叶种是最适合发酵普洱熟茶的品种

作者:茶马道普洱茶网 / 发布时间:2025-04-26 22:53:11 / 阅读数量:0

普洱茶趁热,用中小叶种发酵熟茶。比如2007年,贵州广西的中小叶树种就承担了这样的角色,但效果并不理想。这种熟茶内在质量薄,口感淡而无味,极不耐泡,叶底残缺破碎,后逐渐消失。

质量决定了这些差异。

从叶的结构看,大叶种的角质层厚度为2 ~ 4微米;中小叶种的角质层厚度为4 ~ 8微米,角质层较薄的叶片抗逆性差,容易遭受冻害和冷空气的负面影响,但同时有利于含有较多的内含物,中小叶种则相反。

大叶种的栅栏组织通常只有一层,遮荫下会增多;中小叶种有2层栅栏组织,最多3层。大叶栅栏组织细胞中叶绿体多,有60 ~ L00层,光合速率高,海绵组织多,叶背面气孔大而薄,叶黄绿色,尖,茎和节间长,单位叶面积气孔较少,气孔保卫细胞较大,蒸腾速率高。小叶栅栏组织细胞中叶绿体少,有20 ~ 40片层,光合速率低,海绵少而密,叶背面气孔多而密,叶多深绿色,叶尖钝。根据严学成的研究,大叶茶树的气孔密度约为l00个/mm2,最大为150 ~ 180个/mm2。约200 ~ 260小叶种/mm2。

这样一来,大叶种的光合作用非常旺盛,蒸腾速率极快。最终的结果是,它的内质丰富,厚实,非常耐泡。茶多酚尤其是以碳元素代谢为主的酯型儿茶素含量较高,发酵的对象恰恰是多酚类物质,如滇红,在红茶中浓度最高。由于光合作用较弱,小叶中部物种的碳代谢较少,多酚含量较低,总体内质较轻。很明显大小叶种的水分提取率甚至可以达到50%,中小叶种很少能达到40%。这种先天的差异导致了他们在堆发酵上的差异。

普洱茶大叶种和小叶种的区别,为什么大叶种是最适合发酵普洱熟茶的品种

大叶种具有丰富的内质和极高的茶多酚含量,在堆积发酵中经受住了高温、高湿、多种类型的酶的一系列催化反应。虽然内质衰竭,但厚实的茶底在厚度和耐泡性上不会落后于生茶。而中小叶种不仅内质薄,而且茶多酚含量低。经过长时间的堆制发酵,内质基本所剩无几,严重背离了大叶种茶的特性,预计将被淘汰。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