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我们谈论茶文化、茶道、茶艺、制茶人、茶艺师、茶汤时,我们都把焦点放在茶上。因为我们远离茶或者远离茶太(也就是说,茶中涉及的成分太少),所以我们去了其他领域。
如果说茶文化,包括上游种茶制茶,中游卖茶,下游喝茶。
如果说茶道,应该以成品茶为主,加上茶与人、茶与社会的关系。若论茶道艺术,只注重泡茶、奉茶、品茶的内涵和形式。
如果说制茶师,那就是特别强调泡茶的技巧。
如果说茶道艺术家,我们会在制茶、上菜、品茶中注入更多的艺术元素。
如果说茶汤,是指茶道艺人最后喝完的那杯茶。
茶文化中的茶道、茶艺、制茶人、茶艺师、茶汤,更多的是靠一层一层的“泡一壶茶”。
说到制茶人、茶道艺人、茶汤,几乎等同于“泡一壶茶”。
泡一壶好茶有三个不同的层次。最起码的水平是让人喜欢喝。
有些茶是别人为了亲情才勉强喝的,有些茶是别人听说茶有益健康又高雅才喝的。
第二个层次是泡泡的颜色和香味非常浓郁,别人被它吸引。
第三个层次是把茶叶的特点表现到位,比如品种、风味、地理环境、土壤特性、生长年限,甚至是恰当的冲泡者对制茶的影响,以及制茶者个人对制茶的理解和感受。
泡一壶好茶包括清洁身体、洗手、选择材质合适的壶、杯等器皿、处理好要用的水、仔细看茶、平复心情。
这些都是一壶好茶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。无论是茶人还是茶文化工作者,制茶人还是茶道艺术家,平时都应该有这些积累,而且要随着自我期待的增加而逐渐细化。
这就好比现场挥洒双手的书法家或画家害怕自己一碰就失败,就像音乐家害怕自己一上台就弹不好唱不好歌一样。
但现阶段的饮茶人缺乏这种警惕性。为什么?
因为我们没有把茶道或茶道艺术的“呈现重点”放在茶汤上,而是依赖于太多的茶几桌布、插花、音乐、服饰、肢体等。来分享茶道表演的效果(然而现场的人和台上的乐手没有这些依赖)。
如果大家的目光和注意力都集中在泡茶者的制作、上菜、煲汤上,我们就不得不担心茶是不是泡好了。
做好一壶茶的信念,不仅是一种技能,更是一种态度。
茶还没泡好怎么给别人端出去?
我自己不能喝这样的茶。
厨师也知道这个道理,炒的太咸的菜和没做好的肉是不能端给客人的,这样的菜自己也吃不到。
泡一壶好茶的信念也包括泡好茶。
劣质不卫生的茶,不是给别人泡的,也不是给自己泡的。只有这样,茶文化才能有益于人的身心。
我们也要用这种信念来引导人们做出好茶,做出卫生安全的茶。
郑重声明:
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,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、研究或者公益分享,非商业用途,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联系删除,客服QQ:841144146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