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茶的世界里,"无味是最好的味道"这一观点,如同茶香氤氲,深入人心。此语虽简,却蕴含着老子“大欢喜,看不见的大象,愚蠢的智慧”的哲学意味。
乾隆皇帝的一段轶事生动地诠释了“无味”之美。一次,他巡游江南,慕名品尝了杭州的西湖龙井。初时,茶农泡制的茶汤虽碧绿诱人,乾隆却品不出其独特之处,失望之余,写下“淡而无味”四字。随着茶汤的细细品味,乾隆渐渐领略到其甘甜回味,最终领悟到“淡而无味,最是美味”的真谛。
清朝康熙年间,卢慈云知府在其著作《湖壖杂记》中也曾提及:“龙井茶真甜而不香,轻啜似无味。喝完之后感觉牙齿和脸颊之间有一种和谐,这种无味的味道甚至还不错。”这表明,在旧时文人眼中,饮茶追求的是茶的清香与雅致,而非浓烈霸道。
文人笔下的好茶味道,是像“太和气”一样的隽永飘逸,是超越低级趣味的“无味”。这种“无味”并非真正的无味,而是一种哲学上的体认,正如老子所言:“道之出口,无有;无为,无为,无味,无动于衷。”
所谓“无味的味道”,是指清淡的味道。这种味道是物质的自然味道和基本味道,是其他味道的基础。无论是哪种茶,都是在追求茶本身的真实味道,讲究一种茶的味道恰到好处,不苦不涩不拘束,五味和谐,与“淡而无味”相得益彰。
熊明明在《罗岕茶记》中提到:“色、味、香都重的茶,不是上品。”各种茶都不能说是好茶,因为浓而不清,苦而不醇,暗而不净。清淡口味甚至口感,是否有科学依据呢?
从茶叶质量的角度来看,味觉的决定性成分包括茶多酚、咖啡因和茶氨酸,它们分别对应涩味、苦味、甜味和鲜度。制作一种茶时,茶中所含物质的平衡和协调至关重要。茶氨酸含量越高,甜度和鲜度越高,刺激性越低,口感越顺滑,让人感觉清淡。
同样是“淡”,不同茶的味道也不尽相同。比如岩茶和绿茶,二者虽然都是“淡”,但品种不同,不可简单比较。此时的“淡”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茶质之薄,而是一种饱满而崇高的韵。
这种感觉,就像我们听一首古琴演奏时,一个乐句和另一个乐句之间似乎几乎没有“余音”。这种处在感官边界边缘的味道是最微妙细腻的,几乎无味,但总让人意犹未尽,不仔细体会是尝不出来的。
孔子云:“质量绰绰有余,不装修。”从有颜色到无色,味道升华到无味,从而让本色的平淡味道变得最美。而光,则是无时无刻不在贯彻的味道。看透了光,就明白了茶的无味。
郑重声明:
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,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、研究或者公益分享,非商业用途,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联系删除,客服QQ:841144146
相关阅读
品味冰岛普洱茶:独特口感与多样饮法的魅力
2025-09-01 02:33:03普洱茶益处与注意事项:探寻茶文化中的璀璨明珠
2025-09-01 00:07:52探寻青茶魅力:香气成分与品质解析
2025-07-07 00:27:38金华南山茶叶品味茶文化,探寻茶叶背后的故事
2025-06-22 05:02:51探秘安溪县中国茶都(品味百年茶文化,感受茶乡风情)
2025-06-19 07:00:01